Skip to content

案例A0027:床品家纺营销

在人生的历程,我不着急。
我不急着看见每一回的结局,
我只要在每一个过程里慢慢长大。
—— 《林清玄散文集》
有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不着急”也是很多商家的策略,
前面看似无效甚至吃亏,
但假以时日,交给时间,
后期总会看到收益,
简称“后端效应”。

山东潍坊有很多做家纺的厂家、商家,
以【孚日家纺】最为著名,最近抖音上
很火的直播号“1+1家纺家居”就是潍坊的,
这边的人跑到各地去做床品生意的有很多,
其中有个人在东营开了店,年销几千万,
商业模式也不复杂:“免费送被子”,
再具体一点叫“免费+预收费会员制”。
楼下挂上醒目的“价值299元被子免费送”海报,
外加很多兼职人员外出发放同款传单,
可以为店内带来大量客流量,
人群中自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潜在顾客,
更何况是床品家纺这种人人刚需的品类。
领被子的政策是:预存199元到储值卡,
再进店消费抵199元现金并享八折优惠。
加上店里其它各类花色/布料的床品烘托,
这就显得很值了特别是女性,怎么算都值,
所以营销动作的转化率很高。
对于老板来讲,他采购量大,提货成本低,
赠送的被子80元/套,却预收199元,
积累起初始的会员规模,完成“圈人”,
赌的就是顾客今后还会进店消费,
因为产品是需要复购的易耗品,
即使手里有充值卡也大概率会超额消费,
即使不超额消费也大概率继续复购,
即使不超额消费也不复购也能收回成本,
因为商家提货成本低,权当免费“抓潜”,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用“引流款”营销,先把人搞到手;
●用“利润款”盈利,慢慢赚钱不急。

这个案例看似是纯线下实体的生意套路,
但其实却是一种最基础的“互联网思维”:
“流量思维”/“圈人思维”/“免费思维”。
之前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回顾一下:
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
其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中的“粉丝”二字,
并非特指那些:
●明星的粉丝,
●网红的粉丝,
●大V的粉丝,
●各种自媒体的粉丝,
而是指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流量”,
因此也可称之为“流量思维”。

商业模式之核心
就是两个词,
●流量
●钱
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质,
流量在哪里,钱就在哪里,
大流量赚大钱,小流量赚小钱,没流量不赚钱。
所以谁家生意难做,
实际上是他缺流量,
要找钱,就得先找到流量。
●社交的流量:微信;
●电商的流量:阿里;
●支付的流量:支付宝;
●低价的流量:拼多多;
●二手货的流量:闲鱼;
●闲人们的流量:抖音;
●资讯的流量:今日头条;
●明星社交的流量在:微博;
●休闲餐饮的流量:购物中心;
●小吃的流量:街上;
●外卖的流量:写字楼;
●生鲜的流量:社区;
●美容养生的流量:也在社区;
●......

什么叫流量?如何来圈你的流量?
当年瑞星、江民、卡巴斯基这些公司,
投巨资开发自家杀毒软件,
然后作为“盈利产品”来贩卖,
而且毕竟是刚需,市场非常好,
有投资有收入,中间赚利润,
这即是做传统生意的思路。
但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
跳出来一个流氓,说:
别人用你家软件已经很给面子了,
你们竟然还要收顾客的钱?
于是他也投资开发出一套杀毒软件,
但是不收费,大家免费使用,还包升级,
不仅如此,并且又花巨资在电视台打广告...

于是,
瑞星、江民、卡巴斯基瞬间倒掉...
这个好理解,
因为他们的主业和产品
被别人“免费”掉了,
不死才怪。
但问题是:
这个流氓到底图什么?
投资开发出产品
却不去收费盈利,
这不符合逻辑啊。

以正常的投资逻辑/盈利思维,
很多人难以理解,
360软件本身它就不是用来赚钱的,
事实是,人家是拿来“圈人”的。
当所有电脑都装上了360软件,
有一天当你杀毒的时候
发现你的电脑跳出来一个弹窗广告,
只要你点进去了,360就赚钱了。
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是百度的赚钱逻辑啊:
它没有问顾客收费,
但是商家却付费了。
假设它圈了3亿的用户,
某天有100万人点了一块钱的广告,
那它就有100万的广告费收入。

又有一天,你在上网的时候,
它又突然给你弹出来一个游戏,
接着你发现这个游戏挺好玩的还免费,
于是你开始玩了
但玩着玩着你发现要打好这个游戏,
就必须升级装备,
同样又有一少部分人付钱了,
360就获得游戏的分成收入。

后来呢,360开始自己开发一些小游戏,
于是收入都是他自己的了。

再后来,你又通过360进入了一家商城,
你看到上面有很多你喜欢的衣服鞋子,
只要你一买360又获得了分成。
也就是说360赚了这三项收入:
1广告费:就像一个电视台或一家媒体,圈了这波用户之后,针对这波用户开始推广告;
2游戏费用:一种是自营游戏,一种是别人家游戏的充值佣金;
3商城费用:即CPS模式。

所以,问:360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是一家杀毒软件公司吗?
并不是。
因为它只是做出来一款杀毒软件,
拿来与人“发生关系”而已,
并没有作为产品来销售盈利,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后端盈利,
其实它是靠收广告费/游戏分成/电商的导流来赚钱的...

同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袭的时候,
手机出现了各种APP,
你会发现几乎都是免费的。
以微信为代表,
微信之所以厉害,
不是它的功能有多强大,
而在于它上面有10亿用户。
手握这10亿用户,
它还愁没钱赚吗?
所以他们的模式都是:
●吸引大众人群,但并不直接问顾客收费;
●然后呢靠后端增值来收取服务费。
腾讯游戏总收入是多少?接近千亿。
所以腾讯本质上是一家游戏公司,
互联网能让企业赚钱的方式,
其实并非其“主业”而是“用户”,
把主业拿来免费甚至倒贴,
然后用“副业”来赚钱,
这和传统行业刚好相反。
这个时代是流量为王的时代,
用户,即是“流量”。
只要有流量,
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后端盈利。
也就是说:
所有互联网公司
本质上都是以“贩卖人口”为主业的公司。
不只是公司、APP,
各类自媒体也是同理,
都是通过优质的内容来圈人,
拿来与大量的用户发生关系,
而后通过“贩卖用户”来实现盈利。
也就是说:
所有互联网公司
本质上都是以“贩卖人口”为主业的公司,
看下图,为啥腾讯敢这么玩?还每每都成功?而且别人谁都学不来?
还不就是人家手握海量用户...

image.png

这既是“互联网思维”之
“粉丝经济”的底层逻辑:
手里有人,就有钱。
所以又名“圈人思维”或“流量思维”。
这即是“粉丝经济”的终极奥义:
得粉丝者,得天下,
手里有人,就有钱。
以上斜体段落出处:《创业/商业思维之:粉丝经济》
另外也曾在评论区讨论过这个话题:

image.png

题外话,说说家纺这个行业,
放出一些行业大数据以供参考:
【亿欧智库】在《2018-2019年度中国家居家装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以及《2019年家居零售新方式研究报告》中的大数据显示:
业态改变:

image.png

零售方式:

image.png

同时,相关报道称:
2020年疫情之下,部分企业靠社群新零售自救,其中【梦洁家纺】靠“社群+小程序”日均成交额过百万,新增用户突破20万。

image.png

渠道下沉:

image.png

与案例中这种【下沉市场趋势】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家电清洗》
《案例:车位涂鸦》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轻量化健身房》
《案例:团建服务》
《案例:迷你小火锅》
《案例:广告公司》
《案例:小卖店供货》
《案例:自建房设计》

其它方面:

另,与案例中这种【大后端效应】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迷你小火锅》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狗粮OEM》
与案例中这种【引流方法】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足浴店鱼塘战术》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房产经纪截流》
《案例:文玩引流》
与案例中这种【制造噱头】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家电清洗》
《案例:企业堪舆》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工业旅游+汉庭》
与案例中这种线下实体业务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足浴店鱼塘战术》
《案例:家电清洗》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迷你小火锅》
《案例:红酒换购》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线下轻创业若干》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