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案例A0072:项目模块化

生活就是这样,像一面镜子,
打碎了也还得拼接起来继续往前看。
——应橙 《告白》
这话我不认可,我认为,
生活本就是破碎的形态,
哪会什么事都是现成的?
终归是需要由人来拼接,
生活是这样,项目也是...

最近入了自行车的坑,公路车,
公路车的骑行姿势不是趴着骑嘛,
所以不方便按车铃,我就从某宝上
找了一款那种电喇叭,不但声音大,
而且有独立的线控按键可以按需放置,
这样一来按喇叭就很方便了,无需起身,
我买的是如下图这款,是个叫XXX的品牌:

image.png

这家店看起来比较专业,
商品也都设计的风格统一,
“黑+黄”配色,辨识度极高:

但淘宝不是有那种大数据后台嘛,
你关注啥,它就频繁给你推送啥,
后来我又刷到一款电喇叭的车铃:

这两样商品,价格差了一倍,
于是我又把这个买下来作对比:
它们其实是一样的,一毛一样。
也就是说,这个“品牌”其实只是,
把“大路货”打上了自己的商标(OEM),
显得是“洋牌子”,从而获得溢价空间。

然后我又去找了找他家店的其它商品,
发现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即是说:
有一个团队,开了一家“品牌店”,
取了一个比较洋气的“品牌名”,
然后到市场上去选品+贴牌,
把这些产品外观重新包装后,
再通过自己的营销手腕销售,
能从中赚取一笔不小的差价。
或者说,这看似是一个品牌,
实则跟品牌一点关系都没有,
它只是一个山寨产品杂货铺,
正规的品牌是不会这么干的,
就像耐克的产品虽也非自产,
而是也都是由代工工厂生产,
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人家起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
设计、面料、质检标准等。
比如,如果经常逛外贸服装店的话,
你肯定经常听到一个词:客供面料。
展开说一说,是这样的,
中国不是“世界工厂”嘛,
很多品牌都会选择我国代工厂,
土地面积大,劳动力便宜且吃苦耐劳,
代工的基本流程是品牌方将产品定稿后
就给工厂发送生产标准,比如:
各块面料的样式、尺寸、颜色、用料品类等,
面料拼接时的加工工艺、标准等。
这其中的用料,很多都是由工厂自行采购的,
毕竟我国本就是制造业大国,啥面料都有,
而且这东西都是有分类严格的硬杠杠划分的,
就像罗纹布分哪些型号,尼龙布分哪些型号,
只要符合这个型号就OK,采购成本计入代工费。
但有的高端品牌对材质的要求比较严苛,
会自行采购甚至专门订制面料交由工厂进行生产,
这即是“客供面料”(“客”就是客户,即品牌方)。
为什么说这些呢,是为了作为一种比较,
本文所说的这家店虽然看起来也是OEM,
但和常规的工厂代工有着本质的区别:
本质上这些商品根本不是该品牌的产品。
就相当于,如果有一天耐克也这么干的话,
他就会到市场上(比如义乌小商品城等)
挑选自己的货源然后打上耐克商标销售,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诞?这就是其中区别。
另外再PS一句无关的:
代工产品最终都要经过品牌方质检,是存在不合格概率的,所以工厂为了按时按量交付,都会在数量上留出冗余空间,比如如果订单是1W件的话,那就生产1.3W件,为残次产品留出余量,来保证最终品牌方能顺利按照约定拿走1W件合格品。这样的话还剩下3K件,以现在的工艺水平,一般来说产品都没问题,就算其中1K件有残次,那还剩下了2K件呢,这2K件产品最终都低价流入了外贸市场,被叫做“尾货”,这就是外贸服装的由来。另外:
●这种尾货的所有权是归工厂所有的,但设计版权却是品牌方提供的,这个问题一般是这样解决的:那些名声响亮财大气粗的大牌会花点钱收购这些尾货销毁;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普通的品牌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工厂来处置尾货,但一般会要求工厂把尾货产品上的商标、吊牌、印有品牌LOGO的包装等替换下来即可,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外贸产品是没有吊牌的,有的甚至连衣领上的商标都是空着的,除此之外,这些货一般来说在样式和质量上和正品行货没有任何区别,而且还特别便宜;
●也不排除一些鸡贼的卖家,会拿低质的货品来冒充“尾货”进行销售,购买时需要进行小心甄别。

说回案例,这个“品牌”,其实不是品牌,
因为所谓品牌,核心是“特有、独一无二”,
否则就没有设立品牌的意义了,或者说:
它就是个专门用来割韭菜的“伪品牌”。
如果平日多加留意,这种店到处可见。
换句话说:他们都只是做了“一张皮”,
其它部分都是填充的现成的“模块”,
使得看上去是个成规模的大品牌,
实际上只是个几人小规模营销团队。
特别是一些“品牌”男装店,
我喜欢穿那种弹力宽松牛仔裤,
以前有家专卖这种裤子的叫“大牛博斯”,
但是收到货后发现其实都是各种杂牌子,
其实他们就是把市面上各种类似产品汇总而已。
这个案例说的是“没有产品而自建品牌”的套路,
相反的,很多商家就连“品牌”都是整合而来的,
比如【南极人】产品早已不仅限于保暖内衣了,
你会发现从服装鞋袜到日用百货都有它家产品,
而实际上南极人如今一个厂房和流水线都莫得,
只是一个空壳牌子,谁都可以用,交钱即可冠名,
南极人就靠这个,年收4亿,这是它的商业模式,
类似的还有【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
也都是各个小作坊花钱买的品牌冠名权直接拿来用,
实际上这些老牌子的厂区早就没了,空壳牌子。

我们谈商业时,只谈逻辑,不谈道德,
何况市场经济,商家拥有自由定价权,
一个愿卖一个愿买,资源交易,合理合法,
没人能保证自己一直能买到最划算的东西。
本文讲这个案例,也并非推荐去做,
而是想阐述一个逻辑:项目模块化。

啥叫项目模块化?即是:
一个项目在运作过程中
可拆分为若干必备环节,
1如果你想起盘一个项目,并不需要把这些环节全部搞定,而只需要把控其中一个或几个核心的环节即可,其它环节均可直接采购或外包,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各个模块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2如果你并不擅长项目的核心环节,则可以把某些不重要的周边环节做专、做精,去承接其它项目团队该环节的外包业务盈利,就像致力于做一块好用的积木,成为他人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分一杯羹。

至于哪些业务属于核心环节,
哪些业务属于周边环节,
要看具体的项目种类,
但一般来说,项目核心
通常都营销环节,
只要你营销技术、资源过关,
整合其它方面的模块并不难,
就比如本文提到的这个团队,
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
他们根本不懂产品,只会营销,
他们并不是一个品牌团队,
他们只是一个营销团队,
而且技术还挺过硬,
否则为啥我当时买的他家?
1人家能把“品牌”包装到位,以假乱真,在受众心理上的起点高;
2人家能把商品文案做的给力,显得专业、精美、上档次(文案很可能也是外包给专业文案团队的);
3人家会投流,使商品在受众搜索后能被第一眼看到,且排名靠前;
4人家会进行“评价管理”,商品评论区热闹,且清一色好评如潮,外行根本看不出这是“涮”的。
所以即使他家价格贵,
也能保证销量非常高,
这就是营销力的价值。
不只是本文提到的案例,
市面上还有很多类似营销团队,
人家手上啥也没有,但懂营销,
比如有的互联网营销团队
专门对接各种暴利产品,
去百度玩SEM(关键词竞价排名),
或去各新媒体投放广告(黑话叫“派单”),
从商品盈利中获取分润,听起来简单,
其实需要很强的营销功底,否则赔钱,
人家就是干这个的,这就是价值所在。
除了营销团队,周边的也有比如:
●文案团队、
●美工团队、
●配音团队、
●写手团队、
●客服团队、
●剪辑团队、
●段子拍摄团队、
●电商代运营团队、
●等等...

很久之前写过一段话:
轻创业范畴很大很大,
并不比传统创业的话题小,
也是我最为推崇的一种创收模式。
同样是创业,但它很“轻”,
筹备时间短、资金投入低、
精力/体力付出少、可进可退、
出入方便,是之为“轻”。
虽然“轻”但却不可小瞧它,
做趁手了其营收能力丝毫不比那些
看似人多势众的传统行业差,
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轻创业。
这类似于“皮包公司”的概念,
“皮包公司”并非是诈骗,
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资产和正式员工,
老板提着一个皮包出去赚钱的公司,
是一种较为聪明的创业模式,
俗话讲“空手套白狼”。
很多几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的工作室,
或者压根没有工作室直接就是在家里,
闷声发大财的能力,
堪比那些写字楼里大公司,
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
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山头,
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我们今天讲到的“项目模块化”,
是当今社会能实现“轻创业”的前提,
既然是模块,自然可以按需组装拼接,
如今就连产品都能直接用现成的OEM,
否则的话,放到过去,你若想创业,
那需要铺的摊子可就大了去了。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光是互联网项目可以模块化,
传统行业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1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外包给那些厨师团队的;
2很多公司的产品营销是外包给那些专业电销/会销团队的;
3很多暴利商品的销售工作是外包给那些专做“电视购物营销”的团队的;
4很多服装品牌甚至没有自家全职的设计师,而是也选择外包给设计师团队;
5有些地方的各大医院120救护车业务是外包给当地一些地头蛇的;
6各楼盘的售楼人员并非房地产开发商的员工,而是属于专门承接此业务的外包销售团队,你看到的售楼小姐跟开发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她们都是卖完一个楼盘继续转战下一个楼盘,楼盘层出不穷,而售楼的总是那一伙人;
7联通公司的那些基站都是承包给第三方工程公司安装、调试、维护,就连那些营业厅里办业务的营业员都不是联通名下雇员,她们的劳动合同和社保手续都挂靠于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算是“劳务派遣”至联通工作的,联通公司只负责培训以及绩效核定,而薪酬却是由第三方发放,这也是一种“外包”;
8等等...

最后,引用之前那篇
《写字楼里那些神秘的“皮包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中的一段话来收尾:

皮包公司之所以是皮包公司,
正是因为其轻资产属性,
那什么样的公司,
才能使固定资产如此之“轻”呢?
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比如:
●绝对不能是传统的“实业”,如生产制造业,这个很好理解,无需实物设施的支撑,否则“轻”不了;
●其业务结构一般偏向于“价值的传递”,而非“体力的劳作”,所以强调脑力而非体力,无需大量人力;
●在该行业中往往处于某一个微小的“环节”,而非“一条龙式”覆盖,只需要把某种特定工作做好即可。
所以往往带有以下特性,
比如:
●大部分工作内容偏向于“销售性质业务往来”,强调脑力/能力/资源;
●具有一定“行业壁垒”,俗称“门槛”,不是谁都能干的,否则都去干了;
●大多是ToB业务,而非ToC业务。ToC业务绝不会出现你看不明白的情况,即使深藏于写字楼大厦高层里,门口挂个类似“儿童摄影”、“室内设计”的招牌,你能不懂啥意思?

N年之前,
人们周围的商业环境
是极其单纯透明的,
虽然信息不发达但是:
●开工厂的就是开工厂的;
●修鞋的就是修鞋的;
●理发的就是理发的;
●织布的就是织布的;
●...
总之任何一个行业,
一眼就能看得到底,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但如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导致了:
●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越垂直,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越来越大,且延伸出无数新兴的行业和职业,有需求就有市场,种类繁多无奇不有,比如你竟然可以在淘宝上雇人冒充美女跟男朋友撩骚测试其“忠诚度”...
●另一方面,每个行业的产业链都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长到你根本看不清其首尾两端在哪里。产业链越长,中间的环节和节点就越多,这导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把业务覆盖至整个产业链,而只能放弃“博大”专搞“精深”,做好其中某一个环节或节点即可。所以如果我们若没在某个行业内,即是业内人解释,也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只能摸到其中一个部位,由于其本身体量之巨大,你很难靠“摸”而在脑中推测构建出其整体结构。
于是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职能或业务形式的细化,使各行业衍生出无数新的细分需求,而往往这些需求又呈现出“信息化形态”而非“劳动力形态”,以至于各类“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窥见整个社会所有行业的产业链全貌,因此我们常常不理解“XX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也成为了常态而非小概率事件,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越巨大,我们也会越来越习惯,无他,唯社会进步尔。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