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A0021:高端水果掮客
放心,狐妖的职业是红娘,不是杀手。
—— 涂山容容 《狐妖小红娘》
婚恋中,有红娘扮演其角色,
生意上,也有红娘各司其职。
我老家在一个小县城(现在已升为县级市),
县医院门口有家水果店是我发小姐夫开的,
当然,不止他一家店在做水果生意,
看望病人们的过客们都从这里拿货送礼,
所以他主做高端水果(别人家我不了解),
水果我都吃过,确实不错,明显好吃一些,
不敢说样样都惊艳,但整体品质很稳定,
比普通水果店高上一个档次,价格稍贵,
偶尔也能见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稀罕货,
平时除了看望病号的人当做礼品买,
自己买回去吃的也大有人在。
他姐夫没啥文化,很多时候去那里玩,
无非听他在吹两件事:
1吹他家水果怎么怎么好吃,还非让你尝,逼着你说出口感和普通货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2吹他们的“水果群主”如何如何厉害,最近又到XX地方走访考察水果货源去了...
后来我听懂了,
他口中的“群主”其实就是他们群友的上家,
这个人不是果农,也不开水果店,
就是负责天南海北的去筛选/对接货源,
群友们(也就是各水果店主)一呼百应,
对群主的信任度很高,不然哪能天天吹,
群主一声令下,群友们纷纷打款,
群主后台汇总统计一下联系果农发货,
俨然一位专家人设和“小规模精神领袖”。
说白了这群主就是一位红娘,一个掮客,
四处去搜罗优质货源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互相都没见过面,纯粹网络认识远程联系,
认识方式也无非就是一些行业QQ群,
任何行业都有很多,有兴趣就去搜,
他们群主无非就是各个群里呆久了,
先混个脸熟,再慢慢组建自己的群,
渐渐熟络之后,再开始联系项目,
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免费品尝+试销,
那东西再高端也都是树上长出来的,
一筐两筐的,对果农来说成本很低,
逐步有了信任度,慢慢做大、做广。
说起来,这工作说简单也不简单,
哪个地方在哪个时节里哪种水果既好吃价格也合适,
人家轻车熟路,真的懂行,这也是信任度高的原因。
不光如此,他还帮这些群友们出具销售方案和文案,
因为水果这东西不是馒头,消费频次没那么高,
除了要保证品质,还要定期激活回购欲望,
所以群友店主们都会尽可能加顾客微信,
在朋友圈内销售,所以方案+文案就是必要的,
群主统一请果农们在产地拍摄后再统一发放给店主,
基本上算是一条龙服务了,一句话:跟我混就对了。
这就类似于,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职业:医药代表,
有人跟我讲过,现如今医药代表们可不只是销售了,
想销售得出去,还得负责给药店出具销售方案,
除了对接药店的采购经理,另外还有运营经理,
比如想给药店推销某款药品,你得先想明白:
怎么定价、怎么营销、怎么给员工分配提成等。
也就是说:你想让我们拿你的货,
先告诉我们怎么卖货以及怎么去分配,
把这套方案拿出来,再谈拿货的事儿。
而且每家药店的情况各不相同,
需要分别针对各家去因地制宜。
另外即便拿了货也不会马上借款,
而是以各种方式慢慢的回款...
好家伙,都卷成这样了。
说回水果店,
除了这些基础的销售方案+文案,
群主们还要求群友们在发货时,
都统一在包装中加上冰袋和“采摘日期标签”,
为的就是符合“高端水果”的消费场景定位,
显得逼格高。当然,冰袋是真的,
但采摘日期标签就是假的了,批量打印而已。
另外还有另一种动作:
要求店主们不定时在朋友圈
发起各种“水果用户调研”,
比如调查大家在口感上喜欢吃脆苹果还是面苹果?
比如在味道上偏爱甜味的还是酸味的?
比如在品种上钟情“红富士”、“金帅”还是“国光”?
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表单收集工具,
比如【金数据】、【麦客表单】、【问卷星】等,
扫码填写提交,后台集中展现数据。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显得更加专业、更加亲切外,
很大程度上确实能从大数据的角度窥见消费导向,
并为之后的货源筛选给出指导意见,
取到“市场最大公约数”最大化满足用户。
如今普通水果已经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高端水果虽然贵一点,但并不会受到市场的冷遇,
【CBNData】在《食品行业市场概览及消费者洞察》中的大数据显示:
其实想想,不光是水果生意,
进入到任何一门行业后都会发现“水太深了”,
“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看起来再普罗大众的东西,其中都有很多门道,
作为用户的我们,几乎就是“睁眼瞎”,
我们只是凭感觉去消费而已,
就算某次水果不好吃,最多吐槽一下,
但人家懂行的一搭眼就明白其中端倪。
举个例子,我不是开了个MCN机构嘛,
其中有位主播她父亲的职业是“收葱的”,
2021年北方葱贵,她爸去上海跑生意,
一天就能赚个大几千,而且据她所说,
就单单是葱这么一个单一的货品,
从品类、等级上都分的特别细致清楚,
比如粗细、比如葱白和葱叶的比例等,
咱们懂个屁,葱就是葱蒜就是蒜,这就够了。
何况这还是一些家常的接地气的东西,
那要是换做一些不常见的东西,
一般人连分都分不出来,再举例:
●比如市面上那些珠宝玉器,一千块的和一万块的,你打死我也分不清差别在哪里;
●再比如那些品类繁杂、等级森严的中药材,那更是跟看天书一样,完全没概念;
●再比如,我有个前女友家里是做冷库的,建好冷库之后租给那些生产加工肉制品的小作坊盈利,她姐弟俩在那个环境里待久了,在餐桌上一眼就能分辨盘中的“凤爪”品相如何,不过关的话绝对不会入口(一半以上的概率不吃),而对一般人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区别,何况是被加工过的成品熟食。
这些东西再复杂玄妙水再深,
对内行人来说也都是小儿科,
这也是人家混的下去的资本。
“掮客”之类的案例之前也讲过不少,
很多读者对这种空手套白狼的项目很感兴趣,
其实这种项目门槛挺高的,就像刚提到的,
你得确实懂,你得是内行,越是这种项目,
对行业熟悉程度的要求也越高、越苛刻,
不是说不能做,而是不支持你去傻瓜操作,
看你有没有耐心和机遇去跋涉蹚水了。
行业多的是,比如刚说的“收葱”生意,
是一种大宗生意(以吨为计量单位),
相对于大宗生意,小宗生意也很多,
有人就专门“贩菜”,菜农那里进货,
再卖给菜市场的摊位商贩们,类似批发,
其实我们接触到的那些卖菜的都不是菜农,
不仅他们不是菜农,就连他们上家都不是,
别说是那些蔬菜品类齐全的各摊主们,
也包括那些开着小货车去菜市场
批发单一品类蔬菜的“伪菜农”们,
一般来说都不是,都已倒了好几手。
市场经济体制下,早就没什么“投机倒把”的说法了,
存在即合理,你能做,必定因为你能提供一定的价值,
就比如本案例中的群主,他能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人家真的懂水果,懂人群口味,并真的去实地考察了,
所以才能让这帮水果店主们对他言听计从信赖有加,
毕竟他切实为这些人带来了有价值的信息和利益,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前期积累的“苦功夫”,
慢慢转化为硬实力和“行业壁垒”。
想赚一个群体的钱,
你的心智必须要高于这个群体,
你经历过他们的阶段,
了解他们的需求,
才知道如何说服他们。
本案例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一段话:
时代变了,以农业种植和生产制造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不见得非得手里拿把锄头、焊枪、螺丝刀,才叫“劳动”。
N年之前,人们周围的商业环境是极其单纯透明的,虽然信息不发达但是:开工厂的就是开工厂的;修鞋的就是修鞋的;理发的就是理发的;织布的就是织布的...总之任何一个行业,一眼就能看得到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但如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导致了:
●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越垂直,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认知鸿沟越来越大,且延伸出无数新兴的行业和职业,有需求就有市场,种类繁多无奇不有,比如你竟然可以在淘宝上雇人冒充美女跟男朋友撩骚测试其“忠诚度”...
●另一方面,每个行业的产业链都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长到你根本看不清其首尾两端在哪里。产业链越长,中间的环节和节点就越多,这导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把业务覆盖至整个产业链,而只能放弃“博大”专搞“精深”,做好其中某一个环节或节点即可。所以如果我们若没在某个行业内,即是业内人解释,也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只能摸到其中一个部位,由于其本身体量之巨大,你很难靠“摸”而在脑中推测构建出其整体结构。
于是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职能或业务形式的细化,使各行业衍生出无数新的细分需求,而往往这些需求又呈现出“信息化形态”而非“劳动力形态”,以至于各类“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也是因为上述原因,导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窥见整个社会所有行业的产业链全貌,因此我们常常不理解“XX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也成为了常态而非小概率事件,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越巨大,我们也会越来越习惯,无他,唯社会进步尔。
以上斜体段落出处:写字楼里那些神秘的“皮包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搞懂这段话,去思考各行业的机会,
思路就不会狭窄了,不是没有机会,
而是我们作为外行,看不到机会,
如果你有心的话,深耕某细分市场,
去扎根钻研,积累知识、经验、人脉,
成为该领域专家和“小规模精神领袖”,
然后权衡各方面利益诉求去整合资源,
捆绑若干经销商帮他们赚钱成就自己。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白手起家,
并不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与这种【专家思维】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狗粮OEM》
●《案例:线上法务》
●《案例:文案整理大师》
●《案例:抖音电子教程》
●《案例:代买二手车》
●《案例:家庭教育指导师》
●《案例:仪式感生意》
另外,这也是一种ToB的生意,
与这种【ToB模式】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团建服务》
●《案例:商标倒卖》
●《案例:企业堪舆》
●《案例:MCN机构》
●《案例:小卖店供货》
●《案例:广告公司》
●《案例:工业旅游+汉庭》
●《案例:文案整理大师》
与这种【掮客模式】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医美掮客》
●《案例:房产经纪截流》
●《案例:工业旅游+汉庭》
●《案例:MCN机构》
●《案例:CPA中介》
●《案例:零食经纪人》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