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案例A0026:足浴店鱼塘战术

我告诉你我喜欢你
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
只是希望今后的你,
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
至少曾经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
曾经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
—— 村上春树
人总会被别人的“魅力”所吸引,
特别是异性。
所以有家足浴店(正规的)就利用这一点,
以互联网/微信的形式吸引顾客。

该店地处推拿按摩一条街,同行多竞争大,
所以纯靠地段内的人流量,根本不够用,
因为虽然客流大但都摊薄到其它店里去了,
所以迫不得已开始想别的办法揽客。
20名技师(女性)全部注册新的微信号,
●头像青春靓丽,
●昵称文艺高雅,
●签名风花雪月,
●并特别注明:色情勿扰。
朋友圈放些健康的生活照,显得真实,
权限设定“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账号建设好之后,每天不忙的时候,
她们就拿手机去周边居民楼/写字楼转悠,
特别是一些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商场/车站,
在这个过程中全程开“附近的人”功能,
平均每人每天收到搭讪二三十次,
按照每月算的话,就是近千人,
所有技师相加就是好几W。
搭讪之后,自然要聊天的,
人家也都坦坦荡荡,说明真实职业,
对于那些特别心怀不轨的直接拉黑,
而且绝不主动邀请好友来店里消费,
对于那些邀请外出的,找理由拒绝。
一般来说大概比例的好友愿意主动来玩,
算下来一共也有几千名顾客了(均价168元),
而且这一行重复消费是常态(都有长期客源),
所以再加上充值复购的人,营业额稳步提升,
已经超越其他大部分同行门店,
而且人家属于守法经营不涉黄。
后来她们也试过做【陌陌】号,
但效果不理想,因为经常封号。
一般从事这个行业的技师都不是本地人,
所以配合这种营销动作时也不会抗拒,
毕竟是利益共享,出来混就为了赚钱,
笑贫不笑娼,何况本来都是守法经营。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其它行业一些事情,
比如那些酒托们,也是差不多的套路,
不同的是,酒托们缺德,冲宰人去的,
而且都是团伙作案,同一个账号背后,
有两个人在运营:女酒托和“键盘手”,
特别是丽江那种旅游胜地,遍地都是,
这种模式始终充斥着一股诈骗的味道,
孜孜不倦的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除此之外,很多一些夜店/酒吧/KTV,
也都有专门这种“销售人员”,
每天专门卖弄风情发圈拉客。
怎么说呢,这种事很难讲,
●你说她们是正经人,但她们就是靠色相混饭吃的;
●你说她们不正经,但人家又靠人脉吃饭并不涉黄...
只能说,“擦边球”也是一门本事,
古代艺妓和各圈子中“交际花”们,
不也都是同样的路数,
挣钱嘛,不寒碜。
另,与案例中这种【灰产套路】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HIV试纸》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医美掮客》
《案例:迷信生意》
《案例:同情心生意》

整个案例总结下来就是:
1利用“社交软件”和“异性魅力”广撒网;
2虽然是异性相吸,但同时强调不约不涉黄;
3对身份毫不隐瞒,工作就是工作,很真诚;
4不拉客或发广告,那样做反倒吃力不讨好。
一句话:简单的案例,简单的套路,不错的效果。
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特别是关于“人性”,
高手做事,过程简单,结果粗暴,变数最少。

这案例看起来不复杂,甚至有点蠢,
但用好了之后威力不容小觑,
关键不在于套路高不高明,
而在于千万不要忽略了:
世界上不只是有“信息差”,
还有“认知差”和“执行差”。
●信息差:某事你不知道,而我知道,所以我赚钱而你不行;
●认知差:某事你理解不了,而我理解,所以我赚钱而你不行;
●执行差:某事你做不到位,而我能做到位,所以我赚钱而你不行。
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
——林彪
店主能和这么多技师们搞好关系,
有效的把她们组织起来动员起来,
统一步调按既定思路去贯彻执行,
已然很不容易。
因为她们不同于白领那种全职员工,
很大程度上只是挂靠在店里而已,
类似于自由职业而非雇佣关系,
且行业内部的人员流动性很强,
在岗人员工作散漫勾心斗角是常态,
如果连这种兵都能带好,多半是人才。

同时这也是建立“鱼塘”的好处,
等鱼上钩太被动,下手抓鱼太渺茫,
怎么合计都不如建立鱼塘先养着更划算:
问:为啥开店做生意?
答:当然是为了赚钱。
问:钱在哪里?
答:别人兜里。
问:别人凭啥,把钱掏出来给你?
答:我用自家产品/服务来换。
问:凭啥找你换,而不找别人?
答:我的产品/服务好。
问:你会吹,别人不会吹?
答:顾客那么多,总有瞎眼的找我。
问:拉倒吧,也不看看街上,店都快比人还多了?
答:......
问:别浪费脑细胞了,不如直接承认,你就是靠运气捡漏做生意的。
答:你大爷...

教人钓鱼不如教人养鱼:
●钓鱼是靠运气,看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充满随机性和偶然性;
●养鱼是靠方法,步步为营,永远旱涝保收,具有积累性和增长性。
这也是为什么,
我们的祖先穷尽所有智慧,
终于从“狩猎时代”,
进化到“农牧时代”。
因为要想活下去,
有保障的活下去,
就必须
提前布局未雨绸缪,
才能够持续产出价值。

商场也是同理,
要想生意持续稳如狗,
就必须学会养鱼。
街上商家千千万,
凭啥不买别人非来买你?
除非你,
●产品有专利,市面独一份,别人无法竞争;
●能垄断行业,市面独一家,别人进不了场。
我猜你,
二者都不具备,
但没关系,
还有第三种选择:
●我们有鱼塘,优先处理潜在顾客。
怎么优先处理?
当然是利用人性,
也就是心理学原理,
这个说来复杂,
专业性也很强,
但好在我老王
最擅长举例子,
以微信群为例:

●某深夜,老王突然馋虫犯了想吃宵夜,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微信群里看看苏先生的龙虾馆有啥今日优惠啊,一直在这个群里,成员很多【从众效应】,而且经常和群主扯淡【从熟效应】,还有张抵用券不用可惜【沉没成本】;
●某日,老王回家停车,不小心碰到台阶蹭掉漆了,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微信群找金诺豪车快修啊,群里好多车主都去那里修,准错不了【从众效应】,而且群主经常在群里分享汽车知识,确实很懂车【从专效应(权威效应)】,别的店没去过,谁知道会不会被宰,除非抛锚在别人家店门口,否则一般不会考虑【承诺一致法则+路径依赖】;
●某次,老王写门店策划案疲乏了,突然想看个X片醒醒脑,咋整?第一反应,当然是去找那个Davys xd群啊,群主是我哥们【从熟效应】,何况这东西本就不那么好找【稀缺心理】,有现成的干嘛到处去找【路径依赖】?

正如:
●《影响力》一整本书,就说了六个心理效应:互惠原理、承诺一致法则、从众效应、从熟效应、权威效应、稀缺心理;
●《定位》一整本书,就说了两个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如果能灵活运用
一百多种心理效应,
基本就可以最大化的
洞察市场、驾驭顾客了。

心理学这东西,
看起来简单幼稚,
实则谁都摆脱不了,
它能直接帮你做决定,
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即便你有心违背它,
潜意识也会把你拉回来。
可以说每一个人
做的每一个动作,
或每一次决定,
都可以追溯到其背后的
心理学原理,
这是一种本能,
本能之所以是本能,
正因为其无法违逆,
若轻易就能挣脱掉,
便不能称之为本能。
不论年龄、性别、学历、
见识、修养、意志力,
哪怕你是心理学家也好,
也都逃不过本能的支配,
只是各自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这就是心理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
著名的【冰山理论】:
它指一个人的“自我”
就像一座冰山一样,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
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
却藏在更深层次,
不为人所见,
恰如冰山。
看起来复杂,
其实无非一句话:
行为只是表象,
而深层次的原因
是潜意识的合力效应。
即:
人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主导人的一切行为。
所以,
人性,是暴富的最优解。

正如计算机的编程语言,
越是基础的计算机语言
越是凌驾于高级语言之上,
再高级的计算机语言,
如C++、java、BASIC,
也永远都摆脱不了
低级语言如汇编语言
和计算机二进制之宗法。
同理,
心理本能再强大,
也依然对抗不过
更低级的生理本能,
●渴了要喝水,
●饿了要吃饭,
●困了要睡觉,
●冷了会哆嗦,
●疼了会挣扎,
●累了会停下。

既然无法违背它,
那就好好利用它,
利用心理学,
利用人的本能,
利用人们的人性。
所以人性,
●既是营销的根本问题,
●也是营销的终极答案。
把人性研究透彻,
让它为你而工作,
不显山也不露水,
却如热刀切黄油。
最厉害的营销,
永远不是
电视购物频道那种
唾沫星子横飞的
激情澎湃打鸡血,
而是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其实鱼塘这回事,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用时间来换空间的方法,
不再靠运气守株待兔,
而是主动出击圈客:
●边积累,边增长,
●边维护,边拉新,
●边互动,边转化,
●边养,边杀,边繁殖。
因为
销售额=客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而我们能获取到的客流量,
总是有上限的,
所以要把转化率做到最大化,
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
怎样做到最大化?
既然我们不是垄断行业,
做不到人人成交,
那就用时间来磨,
刷足存在感和信任度,
于无形之中获取顾客,
超越、击败其它同行。
更何况,
鱼塘本身也自带
吸引客流量的作用,
因为有互联网工具,
实在是太便捷了。
以一个易理解的比喻,
来结束本篇内容:
●传统成交像是相亲,走马观花,行就行,不行下一个,都挺忙的;
●运营鱼塘像是谈恋爱,精耕细作,互相认识起码熟悉,来日方长。
相亲的结婚几率远没有
自由恋爱的结婚几率大,
因为你已经占领了对方
绝大部分时间和注意力,
况且即便是相亲看对眼,
也大都伴随谈恋爱环节,
虽然说即便谈恋爱
也不一定能结婚,
但真要谈婚论嫁,
对方的第一选项,
必然会是你,
这就够了,
亏不了。

那我们就建立一个鱼塘,
把千千万万个人放进去,
然后用时间,来换空间,
用跟千万人相亲的速度,
以跟一人谈恋爱的成本、
精细度、和成功率,
同时和这千万个人,
眉来眼去耳鬓厮磨,
于是我们就永远都
不愁洞房花烛夜了。
以上斜体段落出处:《传统行业老板的“鱼塘意识”》
另,与案例中这种【人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情感陪护》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HIV试纸》
《案例:迷信生意》
《案例:追星生意》
《案例:红酒换购》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企业堪舆》
《案例:抖音自媒体》
与案例中这种【引流方法】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床品家纺营销》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房产经纪截流》
《案例:文玩引流》
与案例中这种线下实体业务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床品家纺营销》
《案例:家电清洗》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迷你小火锅》
《案例:红酒换购》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线下轻创业若干》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