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案例A0029:情感陪护

向人倾诉时,希望别人是垃圾桶,来者不拒;
倾诉完之后,又希望TA是保险箱,密不透风。
倾诉也是一种欲望,特别是女性群体。
但倾诉是有条件和门槛的,
因为需要有一个倾诉对象来配合你,
现代社会节奏快,都很忙,谁有空搭理你,
所以倾诉也成了一种奢侈的欲望和需求,那么:
●既然有人把“倾诉”作为需求,来满足欲望;
●于是有人把“倾听”做成产品,去赚你的钱。
这门生意,即是:
专门倾听别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心伤,
并且适当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建议,
其实这很像以前广播电台的“群众热线”,
只是稍加改进用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并加以优化,美其名曰“情感互助平台”,
主打“睡前情感陪护”,不同的是:
传统的“群众热线”是一对一的形式,
而本案例的形式,则是多对多。
用户只要有烦恼想找人诉说,
就可以随时去平台倾诉,
其他吃瓜用户们也可以收听感兴趣的内容,
无非是情感、婚姻、家庭、社交、星座之类,
然后主持人给予一定的建议、安慰,
或者适当吹一些彩虹屁...
该平台一个月内用户量就上万了,
主要是一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群体,
年龄大概在20岁到35岁之间,
绝大部分是女性。
大部分功能都是免费的,
平台的主要变现形式是
公开课会员广告销售和电商,
另外也含用户打赏刷礼物啥的,
后来甚至顺利获得了几轮融资,
未来的计划是不仅做心理服务,
还即将进军保健养生领域,
在这个“大健康”时代,
用户这方面需求也爆发性增长,
市场规模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据悉:关于我国保健养生市场的规模,
根据美团/大众点评2016年披露的数据,
就已经超过了万亿,
案例中平台的真实番号是【绵羊热线】,
有兴趣就搜索了解一下。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在当今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社会中,
“传播介质”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比如年轻人不再看电视/看报纸/听广播),
但人们寻求“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
的刚需从未改变,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趣闻:
我热衷研究低成本创业项目,
不仅是为盈利也是因兴趣,
追随过N个所谓专家老师,
当过N次韭菜踩过N个坑,
交过不低于10W智商税,
比如网上有很多垂直行业付费社群,
一种“知识付费”的存在形式,
由业内资深人士组织构建,
价格一般从1K-5K元不等,
专注于某特定领域,
侧重专精和实操,
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般这种细分行业付费社群
没两把刷子不敢拿出来吆喝,
但也不排除有虚张声势之辈。
有次我付费潜伏在一个“风水项目群”,
有各种文案话术/心理战术/营销素材等共享内容,
套路无非就是把自己包装成道士/高僧之类身份,
平时赚一些算命测字/起名改运之类的小钱,
偶尔也有冤大头花几K元请回某种玉器摆件供奉,
平时找些寺庙/法场什么的拍摄作为朋友圈素材
(话说现在就算是寺庙,也都是商业承包制了,
哪有什么真道士真和尚,都是拿工资上班的)。
当时其中一位群友分享了他的经历:
他的顾客中有一位女“缘主”,
隔三差五就发红包找他问事,
比如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运势比较足?
过几天出去旅游朝哪个方向走有利于健康?
后来这群友正赶上喝了点酒口无遮拦,
于是就说“其实我是骗你的,我不是大师。”
女方说“我知道,我就是想找人说说话,
你不该说破,说破了以后就没法聊天了。”
群里人都说,这女的肯定是喜欢上你了吧!
他说:
“没有那么狭隘,她又不傻,为什么偏要
喜欢一个相貌年龄甚至性别都不确定的假大师?
可能她只是心里有寂寞需要排解。”
人们的压力和孤独感与日俱增,
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精神困扰,
很多人都需要找一个情感的发泄口,
这样的需求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减反增,
排解心理问题必然是个刚需市场,
现在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已经
成为导致年轻人死亡的最大占比。
很多消费者没有去心理诊所就诊的习惯,
因为对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偏见,
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
导致有心理问题的人总是藏着咽着,
生怕被别人当做怪物。
人什么时候最脆弱最容易爆发负面情绪?
当然是晚上临睡前,尤其下班之后,
晚上回到自己独居的小屋,
一切喧嚣,归于沉寂,
这个时候最落寞最需要归属感,
最希望能够痛快地倾诉。
就算有些人不愿透漏自己的隐私去倾诉,
时长听听别人的烦恼和专家的建议
说不定就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了,
同时也让用户找到了归属感,
况且,因为大家窥私欲作祟,
都有一颗八卦吃瓜的心,
所以案例中平台的成功不无道理。
另,与案例中这种【人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足浴店鱼塘战术》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HIV试纸》
《案例:迷信生意》
《案例:追星生意》
《案例:红酒换购》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企业堪舆》
《案例:抖音自媒体》

有一本书叫《财富第五波》,
说的就是“大健康”趋势:
1财富第一波:土地革命;
2财富第二波:工业革命;
3财富第三波:商业革命;
4财富第四波:电脑信息网络革命;
5财富第五波:保健革命。
且这个财富第五波
绝不仅限于生理层面,
心理层面的部分也将愈加重要。
“心理服务”的市场正迎来一个爆发,
心理咨询/按摩/治疗在当今社会,
已经引起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思考,
我国在这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同时也蕴含着巨量的创业/就业机会。
【CBNData&罗技】在《2021职场白领健康图鉴》中的大数据显示:

image.png

【苏宁金融】在《单身消费趋势研究报告》中也提到:

image.png

【德勤咨询】在《数字化健康白皮书(2020)》中的大数据显示:

image.png

同时,在就业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求职者们
也都看中了心理咨询行业岗位,
【艾瑞咨询】在《2021年中国职业培训行业研究报告》中的大数据显示:

image.png

所以,就算不做平台,
自由职业者们也可以顺着方向去考虑,
比如在知乎上近年就出现了很多
心理咨询师,都属于单干性质;
就算不做心理服务,
女性天生比男性更敏感脆弱,
自我疗愈/重建能力普遍远低于男性,
所以如果想做女性相关的创业,
不妨从情感方面的需求切入。
之前的文章写过一段话:
心理学这东西,
看起来简单幼稚,
实则谁都摆脱不了,
它能直接帮你做决定,
就像一只无形的手,
即便你有心违背它,
潜意识也会把你拉回来。
可以说每一个人
做的每一个动作,
或每一次决定,
都可以追溯到背后的
心理学原理,
这是一种本能,
本能之所以是本能,
正因为其无法违逆,
若轻易就能挣脱掉,
便不能称之为本能。
不论年龄、性别、学历、
见识、修养、意志力,
哪怕你是心理学家也好,
也都逃不过本能的支配,
只是各自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这就是心理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
著名的【冰山理论】:

image.png

它指一个人的“自我”
就像一座冰山一样,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
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
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
却藏在更深层次,
不为人所见,
恰如冰山。
听起来复杂,
无非一句话:
行为只是表象,
而深层次的原因
是各种潜意识的合力效应。
即:
人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主导人的一切行为。
所以:
人性,是暴富的最优解。

正如计算机的编程语言,
越是基础的计算机语言
越是凌驾于高级语言之上,
再高级的计算机语言,
如C++、java、BASIC,
也永远都摆脱不了
低级语言如汇编语言
和计算机二进制之宗法。
同理,
心理本能再强大,
也依然对抗不过
更低级的生理本能:
●渴了要喝水,
●饿了要吃饭,
●困了要睡觉,
●冷了会哆嗦,
●疼了会挣扎,
●累了会停下。
既然无法违背它,
那就好好利用它,
利用心理学,
利用人的本能,
利用人们的人性。
就可以赚大钱、快钱。
把人性研究透彻,
让它为你而工作,
不显山也不露水,
却如热刀切黄油。
最厉害的营销,
永远不是
电视购物频道那种
唾沫星子横飞的
激情澎湃打鸡血,
而是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以上斜体段落出处:《互联网创业项目之:选品方法论&实操项目探讨》《落地项目分享》

另,与这种【自媒体模式】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抖音自媒体》
《案例:狗粮OEM》的后半部分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自建房设计》
《案例:文案整理大师》
《案例:娱乐致富》
《案例:影视素材二创》
《案例:跨国搬运》
商业中有条永远颠扑不破的规律:
女人的钱最好赚,没有之一。
这种拿女性开刀的案例简直太多,
积极响应“她经济”嘛,不寒碜:
《案例:医美掮客》
《案例:二手服饰平台》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抖音自媒体》
《案例:迷信生意》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追星生意》
《案例:线上健身计划》
《案例:二房东生意》
《案例:家庭教育指导师》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