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案例A0031:迷信生意

迷信是意志薄弱者的宗教。
—— 埃德蒙・伯克
这次的主题是:
有关于“迷信”的玄学项目。
这种项目没什么猎奇的地方,
线上线下有各种占卜类渠道,
也分各种流派、变现方式等。
大IP的不说,就说小散户们,
也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说这个项目不是推荐大家去做,
而是我以前做过,算是一段往事。

当时是做的塔罗牌咨询,
我不会相关的技术,只懂推广,
而且技术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
于是潜伏了几个塔罗师的QQ群,
看谁比较靠谱又是同城就加他,
谈好分成比例就开干,
我营销,他接单,
当时我还弄了个现在看来很中二的slogan,
搜索了一下,硬盘里还存着呢:

image.png

当时还没有抖音和小红书,
我们的推广渠道是:
●微信朋友圈:转发文案N小时不删的话可获免费服务一次;
●微博:一般是在各种小组中隐晦的发文推广;
●百度贴吧:不能留联系方式,发贴后等私信(即便如此也是天天被系统删帖);
●QQ兴趣部落:受众年龄段偏幼龄化,财力不足,好处是有窍门可用(360浏览器有可设置每隔N秒自动刷新页面的功能,类似于刷浏览量增加热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曝光量);
●知乎也测试过,绝对不行,发布类似话题会封号,当时我还没玩知乎,不知道这一点。现在我知乎盐值857分,其中一大半的盐值提升要归功于搜索到这种领域的回答并举报涨分,特别是那种传统命理玄学比如生肖八字风水帖子等...
受众一般都是以年轻女性为主,
本来女性的消费欲望就比男性高很多,
且更加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脆弱和迷茫,
特别是年轻女性群体甚至是学生,
寻求“心理寄托”的动机更强,
尤其是遇到情感相关的问题时,
占卜就是她们需要的“安慰剂”。
另外还有,一般此类群体
都特别钟情于星座/星盘/塔罗这种舶来品,
因为比较时尚前卫,这也是女性的兴趣特征,
同样是占卜、运势类服务,她们一般
不会对那种传统生肖八字之类感兴趣。
其中有些重度依赖者,甚至
某天约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都会特意的来“算一算”,
就像之前讲过一件趣事:
我热衷研究低成本创业项目,
不仅是为盈利也是因兴趣,
追随过N个所谓专家老师,
当过N次韭菜踩过N个坑,
交过不低于10W智商税,
比如网上有很多垂直行业付费社群,
一种“知识付费”的存在形式,
由业内资深人士组织构建,
价格一般从1K-5K元不等,
专注于某特定领域,
侧重专精和实操,
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般这种细分行业付费社群
没两把刷子不敢拿出来吆喝,
但也不排除有虚张声势之辈。
有次我付费潜伏在一个“风水项目群”,
有各种文案话术/心理战术/营销素材等共享内容,
套路无非就是把自己包装成道士/高僧之类身份,
平时赚一些算命测字/起名改运之类的小钱,
偶尔也有冤大头花几K元请回某种玉器摆件供奉,
平时找些寺庙/法场什么的拍摄作为朋友圈素材
(话说现在就算是寺庙,也都是商业承包制了,
哪有什么真道士真和尚,都是拿工资上班的)。
当时其中一位群友分享了他的经历:
他的顾客中有一位女“缘主”,
隔三差五就发红包找他问事,
比如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运势比较足?
过几天出去旅游朝哪个方向走有利于健康?
后来这群友正赶上喝了点酒口无遮拦,
于是就说“其实我是骗你的,我不是大师。”
女方说“我知道,我就是想找人说说话,
你不该说破,说破了以后就没法聊天了。”
群里人都说,这女的肯定是喜欢上你了吧!
他说:
“没有那么狭隘,她又不傻,为什么偏要
喜欢一个相貌年龄甚至性别都不确定的假大师?
可能她只是心里有寂寞需要排解。”
以上斜体部分出处:《案例:情感陪护》
至于变现方式,除了占卜服务费
(按照牌阵中牌数来计价,大概每张20元,
但有一点是业内禁忌:健康医疗类占卜),
还搭配有转运水晶/水晶阵/符咒等强相关产品售卖。
总体来说,项目还行,客单价高成交率也高,
而且复购率也高,而非一锤子买卖
(就比如那些重度依赖者),
直到如今还有很多做这一块的:

image.png

image.png

此类项目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一般都听起来很简单很傻瓜,
但其实背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甚至可以说很麻烦。
再说回项目,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迷信,
迷信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家们也给出了科普: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迷信,
国学命理现如今逐渐式微
甚至被定义到了灰产领域
(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中),
而那些星座/星盘/塔罗这些舶来品,
不但阳光,还具备很强的社交/时尚属性,
成为一种永不衰落的话题和陌生社交利器,
相关评论称:
星座作为一种国际流行的时尚文化,
因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广泛的大众基础,
迎合青少年的前卫时尚性,
具有无法用数字去评估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
面临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
该如何去做大,如何去分享,
如何去抢占先机,
人们一直在为之关注与思考。
所以即便不去做占卜类项目的话,
也完全可以从这种“西方玄学”的角度去切入,
这个领域的“主流化”已经是一种既定大趋势,
可能一般人想象不到这玩意到底有多主流,
现在就连很多本该严谨、客观、科学的商业报告中,
都开始将“星座”作为一项“大数据参数”来发布:
【中国平安】在《城市新中产保险消费生态报告——80、90后的人物保险画像分析》中提到:

【Fastdata】在《2020中国互联网租车报告》中提到:

【艾瑞咨询】在《2019年成长焦虑白皮书》、《2019上半年微信小程序市场研究报告》中提到:

【CBNData】在《天猫家用防护用品趋势洞察》、《2020健身大器械新趋势研究》、《2019线上羽绒服消费洞察报告》、《中国线上代餐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19线上休闲食品口味趋势微报告》中提到:

特别是在00后日渐长大的时期,
这种主流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Mob研究院】在《85、95、00后人群洞察白皮书》中提到:

意思是:
作为一名00后,
你要是不关注点星座话题,
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结语: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商业的尽头是人性。
得人性者,得天下,
特别是:女性的人性,
尤其是幼稚女性的人性。
(狗头保命)
另,与案例中这种【人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情感陪护》
《案例:足浴店鱼塘战术》
《案例:净水器试用》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HIV试纸》
《案例:追星生意》
《案例:红酒换购》
《案例:男装实体》
《案例:企业堪舆》
《案例:抖音自媒体》

与案例中这种【灰产套路】相关的案例还有:
《案例:足浴店鱼塘战术》
《案例:HIV试纸》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医美掮客》
《案例:同情心生意》

商业中有条永远颠扑不破的规律:
女人的钱最好赚,没有之一。
这种拿女性开刀的案例简直太多,
积极响应“她经济”嘛,不寒碜:
《案例:医美掮客》
《案例:二手服饰平台》
《案例:虚荣心生意》
《案例:抖音自媒体》
《案例:情感陪护》
《案例:礼仪培训》
《案例:水疗会馆》
《案例:追星生意》
《案例:线上健身计划》
《案例:二房东生意》
《案例:家庭教育指导师》

以上。

注:
1【各案例总目录】参见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主页面菜单-【思维框架】版块-《老王的案例汇总》(也有一部分案例已整合在该版块各篇文章中,没有单独陈列出来);
2此页面内容版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创收方法论】(作者知乎ID:澎湃王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