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打破局限: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即使重新建立了对错观念,学会了不那么急于下结论,为了对错和人争辩,但是无法避免的是认知总会受限。这是因为认识事物的过程包括了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两个部分,任何一个阶段不够充分都会让结果造成偏差。
收集信息是通过我们身体的"传感器"完成的,也就是身体的感知器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充斥了大量的诱导、错觉,让加工信息无从谈起。比如,无糖可乐就是欺骗了味觉感受器,用特殊的甜味剂代替糖类,让人依然感受到甜味。
加工信息是根据我们的经验、思维方法、价值观等复杂机制下对收集的信息做出判断,大脑存在一些隐藏的"程序",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能影响人的思维,正是这种隐藏的程序成了我们很多决策的基础。比如,程序员去一家公司面试,如果这家公司的装修非常 GEEK,类似于 Google 等著名企业,面试者就会对这家公司充满好感,虽然装修和雇主质量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是非常影响面试者是否加入一家公司。
这两方面的因素让人的认知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哲学家对我们如何真实地感知世界提出了很多理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9] 中记录的洞穴寓言。
洞穴寓言是这样描述的:假设有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是一群囚徒,生来就在地下,坐在地上背对洞口,不能转头看到洞口,只能面向洞壁。在他们身后有一矮墙,墙后面有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人偶高过墙头,被一把火炬照着,在洞穴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这些人终生都只能看到这些影子,会认为这些影子就是具体的事物。
洞穴寓言告诉了我们每天争论的概念,都是每个人工作、生活背景投射的影子。概念会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尊重逻辑的人不会强行要求某个概念必须按照自己见解来解释(类比中世纪教会对经书的解释权)。
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可靠的信息被输入进来。在软件工程中,如果 CTO 和架构师从来没有去团队中实地考察,去看看一线的工程师是如何编写代码的,那么就像洞穴中的人一样,缺少足够的信息输入。
比如,CTO 在听取质量部门的汇报后,Bug 太多,认为团队的代码质量太差,要求所有的开发人员使用 TDD,并将单元测试覆盖率要求设定到 100%。实际上可能是因为需求输入就不合理,没有逻辑清晰的需求,即使使用 TDD 也无济于事。
按常理来说,CTO 应该是公司获得信息最多的人之一了,缺乏有效信息的 CTO 就像站在高处瞭望,但是却高度近视。
另一方面,即使有足够多的信息输入进来,处理这些信息的"程序"过于低效或者过时,也无法建立高的认知能力。认知高的人可以通过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做到"不出户,知天下"的程度。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找到了一些足够好的模型来推理问题,就可以利用有限信息推理出更多信息。科学家也从没亲自去地球外看看地球,是通过一些观测方法和数学来进行推理的。
在软件工程中,每个人大脑中处理问题的"程序"不同,这决定了是否能更深刻的认识事物,并推动解决问题。所以一些高认知的人通过模型来建立处理信息的"程序",这些"程序"要比本能反应成熟的多。
例如,团队 Leader 在处理团队问题时,如果团队出现摩擦,经验不多的 Leader 会被动地安抚团队成员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换种思路,把团队问题使用一个模型进行抽象,通过"动力-阻力"模型,将这些摩擦看做团队的阻力,将激励团队前进的因素看做团队的动力。
团队起火往往是"动力-阻力"不再平衡,通过两个方面着手,可以向团队注入一些激励的因素,也可以优化团队运作方式,减少阻力,增加润滑。激励的因素不仅仅是金钱,还可以是情感关怀、营造成就感、为工作建立荣誉感等非常多的方式。
如果意识到局限的存在,并打破局限,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认知局限呢?洞穴寓言告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挣脱锁链走出洞穴,接收更多的信息。其次是通过有限的信息,进行推理,慢慢刻画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事物没有本来面目,取决于我们观测的方式,一些哲学家反对,整个哲学史都潜在的讨论这个话题)。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学习、多听、多看,其实质上是在拓展感知渠道,通过丰富信息输入的方式提高认知能力,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道理。除了多听多看之外,通过用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校对也是增加有效信息输入的方法。在洞穴寓言中,如果囚徒能够走近并触摸墙上的阴影,那么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阴影和通常的实体并非同样的东西。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用肉眼看可能没有区别,但是触摸一下就能发现本质是不同的。
如果仅仅是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还远远不够。还依赖大量的经验、知识、教训、反馈作为输入。从某种程度上看,年长的人必然会比年轻的人认知能力高,所谓"老年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饭还多,老年人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远"。
实际上是这样的吗?在一定程度上认知能力和年龄确实存在正相关性,但是也不完全相关;学历高的人在商业上的认知有时候并没有比贩夫走卒强太多。
所以我们也需要关注第二个方面,信息是如何高效、可靠的被大脑处理,建立更好的"程序"。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否定了尚古思维。他认为不应该用世俗的观念干扰对真理的追求,而是需要找到一种真正可靠分析事物、处理信息的方法。这些方法被写到了《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学》等诸多著作中,成为了现代诸多学科的种子。
这些学科、方法可以用简化、稳定的模型来理解和叙述,模型是人为刻画的,并不是真理,否则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洞穴之中。寻找更多、更有用的模型来描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哲学家、科学家一直在做的事。
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之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创始人查理·芒格就是应用多模型思维的高手,他总能(模型并不是 100%起作用,只是提高了几率)在有限的信息中寻找到有用的结论。
在叙述前面的内容中,我使用了一个隐藏的模型来描述人的认知问题,简化人的认知为"接收-程序处理",用这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认知差异,姑且比各种"大道理"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