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政治的手段:一些心理学
落地政治有写不完的内容,包括一些令人不齿的技巧。由于政治本身就是影响人的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有很多科学性的内容可以使用。
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坦诚的就说,某些心理学技巧就是为服务政治而来的。比如 NLP 神经语言程式学(不是自然语言处理的 NLP)就是一种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他的理论基础是:人脑是一种通过反馈不断修改和调整自己下一次判断的"程序",这种程序可以自我学习。比如,打一个人伸出的手背,这个人就会缩回,那么下一次只要发出打手的信号,就会不自觉的缩回,这就是一种神经语言程序的修改。
人类有一些固有的思维程序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通过某种手段修改其他人的思维程序。
举一个小的例子,在历史的场合中,和自己行为相似的人往往是同族,于是大多数人都被印上了一段行为。就是和自己行为相似的人,可以信任。于是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可以模仿他人的行为、口头禅、习惯来制造信任。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可以试一试。
群体认同
一个和政治手段挂钩的心理学方法是群体认同,这也是从古至今的经典方法。
所谓政治就是把"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因此需要想清楚目标,"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而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什么是"我们"。
有一个段子是四个人的宿舍可以创建出多少个群?如果不算两个人对话形式,三人以上的群可以创建 5 个。 那么这里的"我们"的数量就是 5。
你说这有什么用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一名女性在生活中遭遇不公,可能会有两种抱怨的方式。抱怨性别矛盾: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抱怨阶级矛盾:有钱人都不是好东西。
历史上鸦片战争时,一名老百姓也可能会有两种抱怨的方式。抱怨清政府:满人都不是好东西;抱怨国际矛盾:洋人都不是好东西。
我们再补充一个贴近软件行业工作的例子。如果一名程序员受到压迫,被产品经理分配过多的工作量。他会认为这是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矛盾,抱怨:产品都不是好东西;也可能意识到产品领导和自己的技术领导串通了,抱怨:领导都不是好东西。
"我们" 的概念是人为塑造的,这个过程叫做群体认同。群体认同可以掩盖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可以被掩盖,同样也可以拿出来操作,这便是人类社会最最微妙的部分。在鬼谷子一书中,矛盾被称为"间隙",纵横家的学说便是建立在"间隙"之上的。
利用群体认同可以转移矛盾,有时候非常有效,也是企业破除部门墙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现代化科技企业,按照技术部门、产品部门、业务部门进行了划分,那么部门墙的出现是早晚的,于是技术部门、产品部门、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架空 CEO 等企业高层。
除了前面说到的使用外部咨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外,还有一种方式,即通过启动项目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职能部门和项目团队之间构成了矩阵型的组织体系。在这类矩阵型企业的环境中,身处某个项目中员工会出现两个群体认同。他们既有行政部门的身份认同,也有项目成员的身份认同,对于高层来说影响和操作的空间就变得更大。
当然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行政管理上的浪费,增加管理成本。当总之来说,通过项目的群体认同,转移跨部门之间的矛盾往往是有效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转移矛盾,而不是消灭。在矛盾论中,矛盾无法被消灭,只能转移,一个大的矛盾消失了,另外一个矛盾就会出现,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只能识别出不能容忍的主要矛盾并将其转化到能容忍的矛盾上。
群体认同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制胜联盟。这种模式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独裁者指南》两本书中都有提到。
一个人想要影响或者控制群体,首先需要通过影响一小部分人,并通过这一小部分人来影响和控制群体,这一小部分人叫做制胜联盟。
制胜联盟的影子在公司、国家和团体中随处可见。公司会通过选择忠诚和利益一致的人来作为核心高层(Core Team),影响和控制整个公司;即使简单的学校班级也会建立一个班委。制胜联盟表达的含义是,总有"我们"比其他"我们"更我们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全民投票不行吗?事实证明,群体决策是盲目的,信息无法很快的在整个群体中传播,另外更重要的是制胜联盟的目的是它成为整个系统的凝结核,并且让其它个体尽量保持个体状态,这样的系统才最稳定。 而最不稳定的系统是系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势均力敌的凝结核,这些凝结核会相互对立并导致系统撕裂。
一个系统越大,制胜联盟的必要性就越强,而所谓的民主就越不重要。制胜联盟是群体认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要引领一个群体,就需要建立凝结核,合并或者消除其他凝结核。如果想要在一个稳定系统中舒服的生存下去,最好的方法也是想尽办法加入这个凝结核。而加入凝结核的方法是保持忠诚或者制造对等的影响力并值得被最大的凝结核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