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概念只是语言的元素,如果需要建立逻辑思维,还需要一些逻辑规律。逻辑学的三个基本规律可以让沟通更加准确,避免无意义的争论,减少逻辑矛盾,让讨论有所产出。这三个重要的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
在同一段论述(命题和推理)中使用的概念含义不变,这个规律就是同一律。形式化的表述是 A → A。同一律描述的是在一段论述中,需要保持概念的稳定,否则会带来谬误。在辩论赛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赢取辩论。
比如论题是"网络会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吗?",两个论点主要的论点是:
网络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 网络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
网络让人们沉溺虚拟世界。 网络让人们沉溺虚拟世界。
假如我们选择的论点是 "网络让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在辩论赛中,我们陈述了"没有网络非常不方便",反方被诱导描述了"打电话、写信也可以让人生活很美好,不一定需要网络,且不会像网络一样容易沉溺在虚拟世界中"。这刚好落入我们的逻辑陷阱。我们指出,邮政、电话网络也是网络的一种,对方的逻辑不攻自破。
这属于典型的 "偷换概念",我们偷换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这两个概念。
矛盾律
矛盾律应用的更为普遍,几乎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矛盾律。它的含义是,在一段论述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形式化的描述是: "A 不能是非 A"。
矛盾律这个词的来源就是很有名的 "矛和盾" 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难势》中。说有一个楚人卖矛和盾,牛吹的过大,说自己的盾在天底下没有矛能刺破,然后又说自己的矛,天底下的盾没有不能穿透的。前后矛盾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逻辑规律,但是并不是一开始马上就能看出来,需要多推理几步才能看出来。即使如此,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出现了矛盾的逻辑论述也被认为是不可信的。
具有矛盾的论述有时候又被称为悖论。尤其是宗教领域充满了大量的悖论,例如,是否存在一个万能的神,做一件自己不能完成的事情。
矛盾律的用处可以驳斥不合理的论断,也可以用于反证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我们时常遇到这种情况,开发过程中才发现矛盾。这个很难避免,除非有充足经验的工程师。
需要注意的是逻辑学中的矛盾律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论不是一回事,前者是逻辑学规律,后者是辨证唯物论的一种方法。
排中律
排中律是逻辑规律中最难理解的一个规律。它的表述是: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必然有一个是真的。用形式化的表述就是:"A 或者非 A"。
排中律的意义在于,明确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含糊其辞,从中骑墙。比如有人讨论:人是不是动物。不能最终得到一个人既是动物又不是动物,这种讨论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在一次技术会议中,需要选择使用的数据库,只能使用一种数据库。如果采用了 MySQL 就不能说没有采用 MySQL。
排中律看起来好像没有意义,却是一项重要的逻辑原则,让讨论最终有结论,而不是处于似是而非的中间状态。